百花丽容 白素真
百花丽容 白素真

NEW ARRIVAL


百花丽容

她们都在用


/



武汉宣布封城那天,往日大年三十都开门、24 小时营业的卓尔书店,6 年多 来第一次停业。集团旗下的武汉客厅和 国际会展中心为建设方舱医院提供场地 后,5 间书店管理层从 2 月 4 日一大清早就开始选书:众多优质的文学、哲学、 历史、心理励志类读物,组成对入院患者开放的一个个图书角。最终,6 个高柜、 6 个矮柜,4 个卓尔图书角,六、七千册, 全是新书。


也许你曾为卧览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 法国大革命》的“读书哥”所感动,或者关注过《79.04% 的实体书店撑不过三个月 | 1200bookshop 之求生欲》《走出孤岛保卫书店 | 坚持了15年的单向求众筹续命》等文。


无论是因为哪种原因牵引出的关于书的话题,根本上都是读书的事情。读书是否改变命运暂且不论,我们不如只聊读书与思考,毕竟读书与思考是任何人都可以的日常事儿。 


我们邀请诗人小引,作家蒋方舟、须一瓜,新星出版社社长马汝军以及《时尚健康》世界阅读日明星推荐官:创作歌手秦昊、新生代演员黄圣池聊聊读书态度。也欢迎大家拉到最后参与我们 “4.23 世界阅读日” 调查,分享书单,分享感受, 恢复咱们一年一度的思想狂欢!




蒋方舟:“阅读,

就是让你印证自己的特殊并不孤独。”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蒋方舟说,今年其实和往年相比,阅读的时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因为往年的春节都是在家看书、写作,现在她觉得世界也正在驶向一个未知的海域,所以通过前人航行的痕迹找到自己的方向还是挺有必要的。“赫尔岑一直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他生活在巨大的革命变革中,目睹时代的变化,而他自己也在变革中失去了母亲和孩子。《往事与随想》记录的是他如何在愤怒中生长, 在怀疑中重建希望,从虚无中重新相信的过程。”这是她最近看的最慢的书,断断续续看了有一个月。


1 月,还曾在微博分享过其中的经典段落:“人是残酷的,只有历尽坎坷才能变得温驯;孩子残酷,因为他年幼无知;青年残 酷,因为他以纯洁自豪;神父残酷,因为他以圣徒自居;学究残酷,因为他自负是饱学 之士——我们全都铁面无情,每当自恃有理的时候,更是寸步不让。人心溶解和变软,通常是在遍体鳞伤之后,在翅膀灼伤之后,在意识到自己的没落之后,在令人毛骨悚然的发现之后——当他独自一人,没有旁观者 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多么软弱而渺小。心变得温厚了,于是他一边揩干惊惧和羞愧的汗珠,怕人看见,一边为自己寻找辩解的理由,但找到的却是别人的理由。从这时起,法官和刽子手的角色才使他感到厌恶。”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她说,自己最大的恐惧就是对书内容的遗忘。“有的书哪怕做了笔记,写了书评, 跟人分享了观点,再读的时候依然发现记忆在模糊”,这一点曾经让她非常沮丧。从小 就有读书划线的习惯,“遇到好的段落会在旁边做笔记,做好记号,然后一本书看完之 后会把觉得好的部分和我做笔记的部分一起誊写在电脑上。这是一个特别麻烦的过程, 但也是我获益最多的习惯。


加缪形容过:“书籍的作用不只是让你忘记现实,也不只是供你消遣。那种固执的 缄默,那种模糊又强烈的痛苦,我周围那个 千奇百怪的世界,我亲人们的清高,他们的 苦难,以及我个人的内心隐秘等等,这一切 原来都可以讲述。”她也觉得阅读就是让你 印证自己的特殊并不孤独。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社交网络上的表达欲往往是一种很即刻的反应,但是这几个月中信息非常地繁杂和变化快,让她觉得很多未经甄别的信息和未经审视的情绪在表达前是需要斟酌的,而且 有的时候在社交网络上表达之后,讨论的问题往往因为陷入争执而失焦。所以她说这几 个月教会了自己观察和判断。“厨艺现在很好了,做饭变得很好吃。”除了推荐书,身边朋友其实让她推荐文具更多,“因为我还是个文具控”。


正逐渐适应遗忘


TH 2014 年才有了自己的书房,何时填满的 书柜,分类整理有什么讲究?


蒋方舟 一直维持在满满当当但暂时没有爆炸的阶段,如果没有 Kindle 版的书, 我大部分还是会买纸版。一年看书其实不太多,我一般同时看两本,完整看完的大 概几十本的样子,分享出来的可能是三分之一。


我不向人借书,特别好的书我会再买一本送人。我品味上信得过的朋友推荐的书,我基本上都会买来看看,直接赠送 的反而因为懒惰而翻阅率不高。我分类基本上很像书店,社科类、小说类、诗歌类 等等,然后每个类别再细分,比如社科类 里城市发展、神经科学、海外中国研究; 文学类按国别和地区来分。很多的作家我 都拥有他们所有出版过的作品,比如加缪、 以赛亚·柏林、赫尔曼·黑塞、纳博科夫、 赫尔岑、库切等等。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TH 7岁即开始写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 知你读过哪些年纪比自己小的作家的作品 ?


蒋方舟 比我小的作家我只看过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觉得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在任何层面上。


TH 写作时,你跟很多人一样都会听音乐, 但看书也听吗?


蒋方舟 会听古典音乐,听得最多的是朱晓玫的作品。


TH 最后,谈谈阅读的意义何在?


蒋方舟 读书对我来说是生命和世界的说明书,对于世界几乎所有的困惑,我都在书里找到答案。




小引:“书往往只是一个幌子, 

人需要的是沉默的思考之后,

回到感性的生活。”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疫情期间,有一个诗人暂时不再写诗,而是在公众号里每天更新一篇来自疫区武汉的消息。“我每天晚上 11 点打开电脑,熬到凌晨五点才睡觉。中午起来给高二的儿子做饭:炒个尖椒肉丝,加个快手青菜,再蒸个鸡蛋。午后打个瞌睡,醒了就歪在客厅沙发上看书。


最近,他给在家自习的儿子推荐了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晚饭时,父子聊一会儿。“孩子有时边吃边给我讲沈从文如何跑到城楼看杀人、如何偷偷去游泳、如何骗私塾的先生。少年不懂焦虑,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隔离,还是像放了长假一般快乐。


他的父亲是安徽人,母亲是湖南人。“我父母建国初期就考上了武汉的大学,毕业后就留在这里工作。这是那个时代每个人正常的形态,一切听从组织安排,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今年 51 岁,出生在武汉,在这里居住、 生活了47 年……”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可以说,他在这里成长、恋爱、工作,结婚生子, 了解学校里的书店。武大门口交通改造前,周边有十多家书店和音像店,后来只剩一家。小引曾经常光顾名为 “豆瓣”的小书店,“心中也有个可笑的想法:我多去 一次,这家书店会不会晚一点儿倒闭消失呢”?


“我这一代人,从小阅读的是苏联文学,战争题材 偏多,大抵是从《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牛虻》之类的电影和书籍开始,还包括连环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这里的黎 明静悄悄》,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像列宾的油画, 像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每当听见小号重复吹出那个音符,犹如清风 磨损山岗,总会有某种荣耀和激动在身上颤动。我想,这是一代人永生难忘的英雄情 怀留下的痕迹,它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末,这其中包含了悲壮、牺牲、果决和坚定, 同时也有愤怒、反抗、哀伤和无奈。


对武汉的心理干预,需要漫长的时间


TH 疫情期间,看了哪些枕边书,有什么特别的推荐?


小引 我没有枕边书,睡觉的时候听相声。最近一直在读一本《逃避统治的艺术》,2016 年三联出版社的,很有趣。我读过很多本书,读到了后面就忘记了前面。记得 一本《欧阳海之歌》,结尾好几页的排比句,气势磅礴,一直难忘。


我看书没有什么固定的时间和需求,现在都不怎么逛书店了。看书有选择,找需 要的方向去寻找,也有朋友推荐。闲暇就翻几页,阅读不是做学问,拿支笔做点儿简 单的记录和划线就足矣。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TH 之前公众号(小引诗歌)大多在下午更新,最近,每篇来自疫区武汉的消息常发 于凌晨,是因为失眠吗?


小引 我的阅读很庞杂,手机浏览而已,朋友圈翻阅一下,没有专门去找谁的灾 区文字看。而且我也并不焦虑和急躁,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地在进行着,只不过因为这 场灾难,外地人看武汉,好像我们应该苦大仇深,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当然了,我觉 得灾难过后,对武汉的心理干预,还是需要大量的医护工作者用漫长的时间来调整。


我平常的写作并没有很固定的计划。灾难到来之前平平淡淡,和大家一样,上班、 阅读、写作。武汉疫情爆发之后,连续写了几十篇,是每天一篇的频率,从未间断。因为居家隔离,时间散漫起来,看资料,写作的时间慢慢就转移到了晚上。家里人还 是很正常的作息时间。


TH 读书与写作对平息心中的情绪哪个更有帮助 ?


小引 只要干与郁郁寡欢不相干的事情,都会对平复情绪有帮助。不一定是书。不要把书当成包治百病的药。书往往只是一个幌子,人需要的是沉默地思考之后回到 感性的生活。


TH 池莉曾撰文诉说《菜籉是我对武汉的最深眷恋》, 那么你呢?


小引 我很少使用“眷念”之类的词语来表达自己 和武汉的感情。有些东西是呼吸中,血液中的东西,你分不开,也分不清。更何况,许多我喜欢的东西,已经在这座城市中消失了,变成了记忆。但就算是记忆,它也是构成这座城市的一个要素,起码是让我成为我的一 个要素。有人喜欢菜薹,有人喜欢热干面,还有人喜欢德华的饺子,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汤包,小桃园的 鸡汤,芙蓉酒楼的抄手……说不完。


对一个人产生影响 的东西或许会很多,但你真的要分拣起来,又是个模糊 不清的话题。哪方面的影响呢?说不清楚。


TH 有鲁迅、池莉弃医从文,也有诗人余修霞隔离八天后悔没有学医救人,不知作为武汉大学土建学院老师, 同时也是建筑工程师、中国最早一批网络作家,从事很 多不同职业的你怎么看待选择对于人的影响?


小引 我想一个人或许会因为职业而逐渐形成相对 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警察的和当医生的肯定不同, 当作家的和当水手的绝对也不一样。这基于职业的视角 和接触世界的角度,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这个世 界就对了,而且不必要拿自己的角度去抨击别人的角度。我写过一句诗,“每一片叶子都很好,每一片叶子都不 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TH 能否说说自己的文学理想,怎么看待那些诗人企业家,比如:阎志、江南春?


小引 我没有文学理想,也不熟悉他们。不过既然问到了——首先,恭喜发财,其次,祝诗越写越好。




须一瓜:“阅读与书写, 心无挂碍相互激发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伍尔夫说,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这在过去是奢侈的,须一瓜却告诉我们——她从来没有这个梦想。


“因为我粗糙。只要不是太糟糕,想做的事都可以完成。于我而言,一张无人打扰的书桌,一个舒服的椅子,就非常棒了。”小时候,她家有张旧藤椅,蜷在藤椅子上, 小小的后背和细细的双脚,各挂靠在一侧椅背圈上,就 可以很惬意地长时间阅读。“我妈妈以为我会看坏眼睛, 但是,没有。父母以及姐姐、哥哥全家人,只有我没近视。至少在我这儿,舒服就是健康的。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前年,樊登读书会在厦门搞活动,当地设计师顺势搞了个书房设计展览。展区就有一个为须一瓜设计的书房,布局、灯光、榻榻米、窗景都很有雅趣。她说:“比我家的高级多了。樊登很赞赏‘他的书房’,但我在发言的时候比较让人扫兴,我承认,我对书房完全没有讲究之心。


她的第一个长篇《太阳黑子》(后来拍成电 影《烈日灼心》),其实就是腿上搁着笔记本,两腿伸直,架在客厅沙发、茶几上写出来的。二十多万字,腰、 腿、眼睛也都没写坏。几年前,她有了独立的临海书房, 安静时都能听到海浪袭岸的沙沙声,但偶尔,还是会到 其他屋子看书。


“我少年时,特别着迷哲学类书籍,囫囵吞枣乱读。读马丁·布伯《我与你》,过程尤其珍贵。一个朋友, 因为他也喜欢,就每周两次——应该不是每天一次,这 里彼此记忆有分歧——用手抄好几页的信纸,然后邮寄 给我。他想通过书写,深刻记忆,这是想吃透马丁·布 伯精粹的节奏;我则因为手写版的马丁·布伯,获得了 特别奇异的阅读感受。我也有那本小册子书,但是,我 一直觉得排列印刷好的方块字,没有手写字体那么激发 我,它让我停顿,琢磨、犹疑、思考的时间更长。后来, 毕业于日本爱知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的这位少年朋友, 成为‘人大’老师、学者,发表多篇哲学论文,也许, 他早就不读马丁·布伯的《我与你》了。


前几年,她特别喜欢两本书甚至三本书同时看, 享受不同的,甚至差异感很大的阅读感切换,“那种无缝比较,很激活我的思维兴奋灶”。疫情期间,她书读 得少,算读了两本。“一本是《世界建筑师》,茨威格 写的九位作家。大家会因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象棋的故事》记住茨威格,但是,茨威格还是极为优 秀的传记作家,他对大小历史人物的观察与描绘,视域 宽广、洞见密集,才气纵横。这本书写的是他心目中 的天才作家和顶级作家,这些作家以各自不同风格与特 点,为人类建筑了一个精彩丰富的精神世界。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纠正》是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长篇,一 本好小说。作者强大的场域表现力和控制力,多线条、 高密度,犀利精准,看得阅读者心都不够用。但即使都 是这么好的书,还是断断续续地没有读完。心有挂碍。武汉的痛苦辐射力,疫情的百般牵挂太强劲。尽管阅读 的时间很富足,阅读的心绪却很糟,一地碎玻璃。


电子阅读取代纸质,时间迟早的问题


TH 您做读书笔记吗?还是比较相信信手拈来,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须一瓜 做一些笔记。因为记性差,而且越来越差。所以喜欢的书,更愿意 通过笔记,把自爱的精华留取出来。原来靠在书上划道道,加深记忆。但后来 再读,连道道是谁划的,都忘记了。还以为是别的阅读者和自己的留恋点一致, 直到看到后面有同色文字点评,才发现——“哦!”就是自己干的。


后来,会专门动手做些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老话有道理,至少对记忆不好的人,是个贴心提醒。不过,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了。信手拈来不是我阅读的最高境界,它可能有时只是阅读运气。就是说,老天指引你忽然邂逅了一本好书。忽然地来一本令人兴奋的书,翻开激荡思想的 某一页,是有的,信手拈来、信马由缰也是一种读书方式。


而我的经验是—— 阅读中,和写作者进入全波段的同频共振的状态。比如有一些书,它开垦的全 是你的注意、感受、思考等诸多方面敏感的,以至于你以为自己的独属地带, 看得你爱恨交加,觉得这该是我写的东西啊。你当然不会说,我会和他写得一 样好,但作为阅读者,那真是满含“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 ( 万卷 ) 无数” 的感慨。


TH 有哪些书会是您一读再读的,说说对自己的 世界观建立影响至深的成长书单?


须一瓜 比如加缪、福克纳、理查耶茨、马 尔克斯、阿特伍德、奥康纳、麦克尤恩等等, 他们的某一本书,成了我特别喜欢重读的作品; 还有一些非小说、随笔,比如《正见》《带着鲑鱼去旅行》,甚至没有大名气的书,如英国 历史学家尼格尔·罗杰斯写的《行为糟糕的哲 学家》,厦大学者周宁的《人间草木》等等, 都是开卷有益、复读有趣的大好书籍。


有时候我会想,书海浩瀚,读透几本好书,仔细享受几本好书,就是人生一种幸福了。对自己世界观建立影响至深的成长书单这个问题,我第一时间想起我旧家老书柜的书,可能要去 那里找最旧的痕迹?但实际上,真的不容易说清楚。一个天真浑沌的小生命,随机捕捉各种营养素长大,就像一棵树的成长,要严格分析 出阳光、雨露、土壤、微量元素的关键性作用, 有点儿难。我不太能清晰地标注出来,于我而言, 有标注就必然有遮蔽与忽略。有些助益过我三 观的书,也许我连书名都模糊了,甚至就是几 句话,但是,它们大都模糊在我生命的背景中。现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没有那些书,没有 它们的默默陪伴,就没有今天的我。


TH 因为业余写小说,会不会也比较关注一些自己喜爱的作家的系列成长作品?


须一瓜 作家的成长不是外人关注出来的, 那些路必须自己走,但是,一个作家出世顺利 与否,确实有运气之说。希望我们作为从泥泞 奋斗出来的过来人,能成为年轻的追梦人的好 运助手。没有天生的专业作家,大家都从业余 出发。业余,并非令人怜惜的薄弱环节,这正 是你独特的路径。不要紧的,写得顺利了,找 到感觉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把写作给予越 来越多的偏心与时间保障,这便是自然而然的、 不再业余的过程。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TH 上一次逛书店是什么时候?还记得,是从哪本书你开始爱上阅读的吗,谈谈阅读对于女性的意义?


须一瓜 应该是去年,在厦门大摩纸时代书店。这个书店令人尊敬,它的书一直 和当当(网购)价持平,不追求盈利,还经常开展读书活动,邀请全国各领域的写作 者和读者交流。如果不是这样,我想,我可能更早就停止了实体店的逛书店或购书活 动了。


小时候,我父亲出差机会多,到哪儿都爱买书,内容宽泛。我一直和父母同睡大 床,他们睡前保持着阅读习惯,尤其我母亲,床头好像总有书。受制于生理性别、家 庭情势分工、社会实践参与的深度等原因,女性整体显示的人生宽度、可能要比男性 窄,而且以家庭为主要生活半径的女性,其同质感也比较高。所以,阅读对于女性就 有了拓展生命宽度,提升多维社会人生视野的重要意义。善于阅读的女性,必将拥有 更多的自由,其心智的成长成熟,都将促进对自己、对他人,更多的理解力。


虽然,我开始断文识字的时候,家里的藏书基本都是抄家剩下的。感谢抄家的疏 忽,我看到一些国外书籍,甚至是提香油画册之类小众书,印象最深的是一本两寸厚、 黑色硬皮的《新知识词典》。非常、非常感谢那本书,在那个精神生活极度贫瘠的小 城,它和那张旧藤椅,早早地给我粗描了世界精神生活的轮廓。其他容易读到的应该 是《金光大道》《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那个时候,恐怕不能说是哪一本让我爱 上阅读,也许是父母阅读方式本身,就像生活场景一样,很自然地就让我接受了。乱 七八糟的、有字就读的状态,直到中学才有了飞跃,那时候,很多外国小说在同学朋 友中偷偷流传。那个疯狂阅读囫囵吞枣的时光,是以牺牲学业为代价的。


TH 说一说电子阅读使用史与未来吧?


须一瓜 这要感谢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三四年前,在杭州有一场读书活动,随后,我参观了他们有关电子阅读的展品室,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了解了电子阅读方面 的相关技术与状态。他们还送了一个小小的阅读器,两个智能手机大小,出差我就再 也不带书了,最小的包随身都可以放下。


我看的第一本是安伯托 • 艾柯的长篇小说《玫瑰之名》,后来我也有了纸质版的书, 那体积算是大砖头了。从情感上说,纸质版的更吸引我,放在手里的阅读感,有一种 全身性的愉悦与踏实。不过,我想,这应该就是最后一代纸质书读者的夕照心境了。它会成为怀旧的温馨画面,我们应该是见证告别的一代读者。




秦昊Jeff:“看书,

对我来说是 介于正经事和玩儿之间的事情”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这个突如其来的“禁闭期”,秦昊看了很多书:《一个人的朝圣》《存在主义救 了我》《你不可不知的 50 个伦理学知识》(恶童三部曲)《恶童日记》《二人证据》 《第三谎言》《阴阳师·生成姬》《濒死之绿》《乌合之众》。“一本一本地往下看, 的确没想到会放假这么久。很多计划都被打乱,但也只能接受现实。独居太久,没有 和人待在一起,有时会比较焦虑,不能静下心来创作,就只能看书。


他看书没有什么特别倾向的类别,只是在各种类别间跳跃,这个节奏感也很重要, 长期看一种类型的文字会感到疲倦。“我各种类型的书都会看,譬如看完几本毒辣有 趣的杂文集,就会想集中火力嗑本严肃一些的长篇小说;长篇看完累得够呛,就需要 看点儿舒缓细腻的小故事;看完小故事舒服了,再学习一下专业的书籍譬如心理学和 哲学的,或者其他技能型的书籍,间隙看看画册、摄影集……”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很多书都是无意间看到觉得很不错,有一定的碰运气成分。“乙一最开始是听众送我的,偶然一看发现挺有意思,就看了好几本。印象比较深刻的是《GOTH 断掌事件》 和《在黑暗中等待》。


看了一个又一个“绝望”的故事,他觉得,那些有绝望味道的文学作品,并不是 真的想让我们绝望。“每次看完那些无助无奈的故事,自己内心的撼动,悲伤,柔软, 反思,警惕,哪怕是庆幸,都是很好的收获。因为与人相处的大多数场景下我们都被 告知要积极阳光,保持乐观开朗,一些适当的阴暗绝望可以平衡一下内心的感受。


在南京时,他时不时会去先锋书店的美术书专区翻阅各种新的画册,“它在整个书店的最深处,人迹罕至,我就把这儿当图书馆了。因为那会儿买不起那些大画册, 就只好每次多翻一翻,把它们留在脑海中。


前不久,他自己的书《常客》在南京的 发布会,也专门定在了先锋书店,“也算是一份过往情怀吧”。大学时来北京玩,他 喜欢去西单图书大厦的新华书店,还是逛美术书专区,一泡就是一个下午。北漂期间,京城他很喜欢去的三间书店,一间是远洋天地的“字里行间”,有一片很大的阅读空间,可以坐下来看书;另一间是三里屯南区的“光合作用”,小巧玲珑,还有很多不错的文创产品,“我在那儿买到过这些年最好用的一本他们自己出的手账本;还有位于世贸天阶的‘时尚廊’,主打跟美学有关的各类画册,顶天的书柜上放满大画册,简直是艺术生的天堂。”那些日子除了工作和偶尔唱唱歌,他就是喜欢在这几个书店呆着,东翻西翻找找感觉。后来,眼看它们一间间停业或搬走,还是挺感慨的,会想起很多旧日的时光。


2013 年春节回家,他曾在方所采购了龙应台的《目送》《孩子 你慢慢来》,“龙 应台的所谓‘人生三书’让我感触挺深。那阵子是我刚开始做歌手的时候,毅然离开 了家人,四处乱跑,做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心里还是挺没底的。我觉得书和读者会 有些奇妙的缘分,在你的不同阶段都会碰到不同的‘懂你’的书,它们帮你说出那些 你说不出的难。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他也有很多看了三页就看不下去的书,“一次在咖啡馆,老板送了我一本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很有名,就迫不及待翻起来,结果,看了两三页出现了几十个人名! 


年纪大些之后,看书的能力似乎锻炼起来一些,现在看人名 多的书勉强能进行下去了。”《基督山伯爵》之外,《红楼梦》同样是他小时候真的看不下去,长大捡起来一看 发现真香。“恶童三部曲”也是以前翻了翻觉得莫名其 妙,今年一口气看完,震惊到说不出话。


“《失物之书》都是很多年前看的,现在情节已经 记不太清,就记得看完哭惨了。”他看书,看电影,看 话剧都很容易被感动落泪。


我重庆新家的书房一隅


TH 看《我的抑郁症》那本书是出于健康角度,但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失败”? 


Jeff 有阵子自己精神状态不是很理想,那时刚做完大型演唱会,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严重失眠,脾气暴躁。但我又是一个特别惜命的人,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想让自己好起来,包括去看医生,吃药,自己也想多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课题,算是积极自救吧。也倒不是觉得自己失败,而是明白了人应该接受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已然失败,以及允许自己适当的失败,这样才是比较健康的想法。不然总要赢,总憋 着一股劲儿,绷太紧了精神受不了,也太神化自己了。人不必全能感太强,差不多就行了,大家都是普通人类嘛,圣斗士还有短板呢,哈哈。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TH 向你推荐什么书,或者直接赠送哪个更有效?


Jeff 比较信赖的朋友推荐给我的书我就会去读,因为他知道我读书的大概 口味。不熟的人直接送书很容易踩雷,我也经常收到别人送我或无趣或刻奇或 不符合我知识储备(过高或过低)的书,但也不好意思扔。每次收拾书柜都感 觉很棘手,也提醒了我不能全盘接受别人的好意。后来听众朋友送我书,我会 先拿来看看封面或者翻一下,有的我会收下,有的会还回去。


所以我建议大家:没有熟到一定程度,不要贸然推荐书和送书。看完觉得 好就自己乐一乐,或像我这样分享在自己的地盘就够了,别人有缘看到了感兴 趣就自然会去看,阅读靠缘分,这才是灵魂的碰撞。


TH “妹友”送的书,再加上出版社友人赠送的, 一年平均看多少本,分享出来 的占百分之几?看书主要是工作需要,还是生活消遣?


Jeff 分享出来的书,大概不到三分之一吧。不好看的书不会分享;一些专 业技术型的也不分享;买了还没来得及看的书,也不能分享。一是因为没有判断, 二是觉得没看过的书就拍照分享,这种行为就像那种廉价的“生活方式展示”, 会容易滋生“文艺虚荣感”,我不喜欢别人这样,自己也以身作则。


现在文字类的书柜里,别人送我的书大概有五分之一,包括听众和出版社 以及朋友们。一年看多少本,这个我没数过,也没有什么阅读指标啦。我觉得 阅读既不是工作需要,也不是生活消遣,而是:生活需要。我们每天都要吃很 多东西,生理层面上要吃很多食物,精神层面上每天也要吃很多信息,有的来 自电视,有的来自媒体,有的来自手机,来自网络,来自大数据对你的判断; 有的来自你身边的活生生的人,亲戚朋友老师同学邻居老板同事,这就来自你 生活中的接触范畴,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


反而,书籍倒成了一个还稍微自由 一些的食材,虽然它也是一个消费品,但你竟然可以稍加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 而不是别人强塞给你的饲料。而且,一部分书籍是能超越时代精神的,承载不 同时代的人类共同拥有的思索和情感,随便看看那些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留下来 的优秀书籍,就能明白这一点了。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TH 你会不会也养成了比较干净的读书习惯? 


Jeff 我从不追求自己的书有多干净,不管书 多旧多脏或者来自我厌恶的人之手,只要字能看 到,都不影响我阅读,而且腰封和最外面的书 皮,一般我拆开就直接扔了。我只关注内容。我会经常直接拿笔在书上做笔记,勾勾画画的以及 折角。反正那些值得我做笔记的书肯定一直都会 是我的,上面的使用痕迹不会对他人造成困扰。 


TH 你哪些书会去读电子版,电子阅读史有多久 了? Kindle、Fire 呢?哪些会去重读,最喜欢作家是谁?


Jeff 我比较怕这类问题,一般都说不出来。但王小波和余华的确是从头看到尾的。我想,那 种强烈地吸引你继续读他的书的那个上瘾劲儿就 是理由吧,喜欢本身就是喜欢的理由。还有一些 是看了作品觉得很震惊,像是加缪、爱丽丝·门 罗、卡佛、苏童这种看完眼前一亮(也可以说是 眼前一黑)的,就会想多看看他们的作品。


有时候一些久负盛名但自己有些不确定到底 想不想看的书,就会在 Kindle 上申请样章,看 完觉得不错就顺手买电子版来看。


最近听到一个有趣的说法,书这个东西,不 能读,只能重读。要第二次阅读一本书才可以真 的完全融入到书中。我之前可能只有《红楼梦》 和一些诗集、画册会反复看看。之后我想把一些 印象深刻的书都重新读一读。


TH 看到有感觉的文字,会与哪些朋友讨论,参加过读书会没?


Jeff 小说我不记笔记,只吸收感受;工具书 和专业技能书会记笔记。一般不太跟人交流读书 心得,心得这个东西还是比较私人。但我的心理 学老师 Sami 会给我推荐一些书目。有时和我老 板奚先生也会交流阅读感受,他会给我一些他觉 得适合我的画册和小说。疫情期间给我寄了本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我看到上半部的最后几段,瞠目结舌,赶紧拍下那一页发给他,共同聊聊对作家这个写法的感觉。读书会没有参加过。怕人多,也怕怪人多,也怕自己太怪吓到别人。




马汝军:“极其不堪面前, 

仍有人在阅读,这是对出版的最大肯定!”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新星出版社社长马汝军定义:“好故事就是能够真正打动人的故事,方舱医院读书哥的 故事就很能打动人。我们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其实很难想象武汉状况,尤其是医院里的状 况会是怎样。每天面对疼痛、呻吟、挣扎,甚至死亡,还能淡定地去阅读,内心得有多强大 ! 这个故事更能打动我们出版人,在极其不堪面前,仍有人在阅读,这是对出版的最大肯定。


2月14 日,中国网对外刊发图书出版信息,新星出版社出版《站在你身后!从特拉维 夫到黄冈的 384 小时》记录了以色列青年人高佑思和“歪果仁研究协会”的成员们如何克服 种种困难在极短的时间里筹集 10 万个医用口罩、5 万双医用手套、7000 件医用手术衣,并将总计 229 箱、近 1 吨的物资送到黄冈,不远万里驰援中国的全过程。


在出版后的编辑手记中,我们了解了该 书从2月 3 日晚策划,到 13 日下午 第一批图书如期出版的 162 小时都发 生了什么。对此,马汝军谦虚地表示, “我们不敢称之为‘中国速度’,因 为很多同行都走在了我们前面。准确 地讲,我们是从 2 月 6 日开工的,之 前几天遇到了很多困难,设计了几个 其他选题,都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进行 下去。6 日确定选题后,同事们没日 没夜地工作,终于用8天的时间出版 了这本书。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相比非典时,现在的信息传播的 渠道要比 17 年前丰富得多。“在这 样一种复杂的状况下,作为信息传播 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工作绝不能缺 位。我们讲述的故事,哪怕能给您一 丝慰藉,也会让我们感到,出版工作为抗击疫情出了一点儿微薄之力。


在大疫面前,任何个体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去面对。在元宵节晚上,他给全体员工写了一封邮件,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复工 的前提是自身安全,每位同事都能平 平安安,就是我们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 二是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该出 的书要出、该印的书要印、该发的货 要发、该推的文也还要推,每位同事 把分内的事做好,就是对我们新星最 大的贡献 ; 三是这次疫情一定会导致 某些社会变化,如果我们在危局中的 思索,能够促进新星的变革、实现自 我的飞跃,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对自己 最大的贡献。


此外,他还预告:“今年会有一个日本热,隆重地给大家推荐我们即将推出的新书‘岩波日本史’,一套 9 种,让您全景式理解日本历史!”


书,越读越薄


TH 2016 年世界读书日,40 位社长、总编辑推荐的 148 本书中,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董事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公司编辑总监等都曾分享了新星的作品 (《大河上所有的河流》《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时间回旋》《古拉格:一部 历史》),今年,不知疫情期间你都看了哪些书,有什么推荐?


马汝军 阅读已是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疫情期间,主要看了我们自己出的几本新书: 一本是《无界》,讲当今互联网前沿的 ; 一本是《BEAMS AT HOME 3 理想之家》,看 看别人怎么“宅”; 还有一本《跨越世界的教育寻访》,讲国际教育的;也看了一些杂书,当然, 读了好几遍《站在你身后 !》,因为要审稿。


TH 会做读书笔记吗?


马汝军 我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做论文时,做了大量笔记,因为“好记性不如笔头”。除此之外,我更愿意慢慢去品读、去领悟,因为“书要越读越薄”。


TH 记得上一次逛书店是什么情景吗?


马汝军 出于工作习惯和个人爱好,我经常会去逛书店,上次是除夕前去了趟北京西直门的西西弗。现在购书的主要渠道是当当和京东,因为价格比较实惠。逛书店时,遇到特别喜 欢的书,也会马上买下。读书的时候,很喜欢去淘二手书,低价寻到一本梦寐以求的旧书, 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但现在已很少去淘了,不过更希望有好的二手书平台渠道,帮我处理 读完了又不必收藏的书。


TH 书房内的藏书有哪些偏好?


马汝军 家中书房更多是我爱人和孩子的书,我的个人藏书太多没地儿放,大多打包封存了。对我影响大的书有三类:《左传》《史记》等经典是我专业必读又特别喜欢的书; Marxism and Anthropology、How institutions think 教会了我更好地思考;《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大数据时代》告诉我如何理解互联网。


TH 纸质与电子书全媒体多产品、多传播渠道的融合出版方案,是否与《站在你身后!》捐赠 湖北省医科学生助学项目有关?


马汝军 我们所做的一切,仅与一件事情有关,就是我们要为抗击疫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情。我们纸质书、电子书同时发布,国内、国外同时发行,目的也仅有一个,就是让尽可能 多的海内外读者,通过不同载体,了解我们的以色列朋 友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也在力所能及地帮助我们。


TH 韩国电影《寄生虫》斩获四项奥斯卡大奖,有人看完 会想起“新星”翻译出版的约克大学流行病学教授 Kate Pickett 与诺丁汉大学医学院退休教授 Richard Wilkinson 合著的那本《公平之怒》和成长于苏格兰格拉斯哥“贫 民区”的 Darren McGarvey 去年那本《英国下层阶级的 愤怒》,不知你怎么看?


马汝军 电影太长,还没来得及看,大致了解了一个 情节简介。这三个作品都涉及了同一个主题:贫富差距 与社会公平。中国早就有句古话“不患贫而患不均”, 贫穷固然可怕,但社会不公更是大患。




阿噗有话说  加我微信:uphealth

疫情读书小调查

长按图片扫码即可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图片提供 蒋方舟 小引 秦昊 马汝军 须一瓜 黄圣池 
VCG 视觉中国
鸣谢 读蜜传媒金马洛 磨铁图书

新媒体编辑 霹雳 版式 霹雳

本文原载于时尚健康2020年4月刊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读家分享:有人绝不借书,有人将书视作包治百病的药…

百花丽容 白素真
百花丽容 白素真

NEW ARRIVAL


百花丽容

她们都在用